服务热线 : 13925227299 手机站
无锡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计划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的《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0年生态环境工作要点》、省政府《江苏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江苏省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江苏省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省大气办《江苏省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等要求,实现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特制订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1、约束性目标。根据国家、省相关规划和工作要求,制定约束性目标并分解到各地,是必达的最低限,是市对各市(县)、区考核的主要依据。2020年约束性目标为:全市PM2.5浓度达到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3%、降尘量不高于4吨/平方公里•月。
2、工作目标。工作目标是为加速实现蓝天蓝图、自我加压,向“难处”攻坚、朝“好处”努力设定的目标,是加分奖补重要依据。综合考虑可达性,2020年市奋斗目标为:PM2.5浓度达到3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3.5%,臭氧超标天数减少10%以上。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
2020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2%、26%、23%。
(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
2020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4.73%。
二、实施十大重点任务
(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集约建设、共享生产
1、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坚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规划环评,对 2019 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不达标区(县)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建设。根据省要求加快构建钢铁行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大幅淘汰落后化工产能,重点实施先进、高效、绿色化工项目。(市发改委、工信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配合,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以下各项工作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全省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大幅压减低端落后化工产能,再压减一批水泥过剩产能,严禁新增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铸造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推动落后产能稳妥腾退,坚决反对“一刀切”。推进城市建成区内印染、有色金属、造纸、原料药等排放不达标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年底前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污染较重企业改造退出任务。(市发改委、工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等配合)
3、实施共性工厂建设和集中处理。重点针对石化化工、纺织印染、包装印刷、家具制造、机械制造、建材喷涂等产业集群,组织开展“绿岛”建设试点,从燃料原料、生产工艺、污染治理等方面推进集约建设、共享生产,培育上下游产业链,推动集中配套提升环保设施,实现同类企业污染物集中处理,降低企业治理成本。对使用共性原辅材料的产业集群,建设共享备料中心。对集中使用煤气发生炉的产业集群,暂不具备改用天然气条件的,原则上应建设统一的清洁煤制气中心。对家具、机械制造、电子产品、汽车维修等企业集中的产业集群,鼓励建设集中涂装中心,配备高效废气治理设施,代替分散的涂装工序;推动集中喷涂工程中心建设。对石化、化工类产业集群,推行泄漏检测(LDAR)统一监管。对有机溶剂使用量大的产业集群,如包装印刷、织物整理、合成橡胶及其制品等,推进建设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提高有机溶剂回收利用率。对活性炭使用量大的产业集群,鼓励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活性炭集中再生基地,建立活性炭分散使用、统一回收、集中再生的管理模式。全市产业园区(集中区)规划环评全覆盖,力争年底前省级以上开发区和所有化工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负责,市科技局等配合)
(二)调整能源结构,完善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4、严格煤炭消费总量控制。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电力行业煤炭消费占煤炭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及时发布季度减煤风险预警等级,督促减煤风险红色预警地区完善和落实整改方案。关停淘汰环保、能耗、安全等不达标的3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机组3万千瓦以上。鼓励关停整合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供热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加大散煤治理力度,优先以乡镇或区县为单元整体推进整治,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无煤区创建。(市发改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5、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推进建筑陶瓷行业清洁能源改造。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天然气消费量力争达到56亿立方米左右,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2%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180万千瓦,占市内电力装机的1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8.5%以上。(市发改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政园林局等配合)
6、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完善绿色建筑激励与考核机制,落实相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对新建建筑推动实施能效信息化管理,通过加强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准确掌握能源消费状况,及时发现能源“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在农房建设中探索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配合)
(三)调整运输结构,优化绿色交通体系
7、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落实《江苏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重点任务。根据省统一部署,落实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要求。2020年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比例达到省要求;与2017年相比,2020年铁路货运量增长35万吨,增长35.2%。(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上海铁路局无锡站按职责负责)
8、推广高效绿色货运组织方式。推进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城市货运配送组织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网+货运物流”新模式,落实好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项目的推进工作,年底前中长途货车空驶率下降到32%以下,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无车承运人企业。(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上海铁路局无锡站、生态环境局等配合)
9、加快机动车(机)结构升级。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数量达到省目标。鼓励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使用,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年底前使用比例达到80%,全市公交车基本改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制定淘汰国III及以下柴油车和国II以下汽油车的财政配套补贴政策,淘汰国III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中型和重型柴油货车达到省要求。全面淘汰国III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环卫车,新增和更新的轻型环卫车辆应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推广使用,推动老旧农业机械淘汰报废,推进排放不达标机械清洁化改造和淘汰,港口、机场新增和更换的作业机械主要采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市工信局、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公安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10、加大船舶更新升级改造。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鼓励20年以上的内河船舶淘汰,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和达不到环保标准要求的长江内河航运船舶。推动载运LNG船舶进江航行,加快 LNG码头、加注站建设和运行,鼓励新建和改造船舶使用LNG能源,数量达到省要求。各地景区、娱乐场所新增船全部采用新能源船,逐步将已有船替换为新能源船。(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江阴海事局、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四)调整用地结构,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11、实施防风固沙绿化工程。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调整中,将腾退空间优先用于留白增绿。建设城市绿道绿廊,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开展国土绿化、林农复合经营和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全年新增造林0.5万亩。(市市政园林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牵头,市发改委、农业农村局配合)
12、加强露天矿山综合整治。编制矿山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充实调整。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部、省发证固体矿山为重点,研究落实扶持绿色矿山建设激励政策和措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采,切实强化矿山生态修复和尾矿库综合治理,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动态监管机制。(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应急管理局按职责负责)
13、推进农业源排放控制。根据省部署,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编制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实施种植业等主要污染源或污染环节氨排放水平监测监控,研究氨排放标准、最佳防控技术及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农业源氨排放监管。推进精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推广水肥一体化、侧深施肥、缓释肥料、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等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促进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加大生物农药筛选与推广力度,推进非有机溶剂型农药等产品创新,减少农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 VOCs 排放。建立全覆盖网格化监管体系,严防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加强农作物秸秆多种形式利用,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负责)
14、强化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积极探索餐饮油烟治理新模式,按照“先行试点、稳健实施、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选择投诉较多地区3-5个餐饮聚集街区开展试点,根据区域主要餐饮类型,推广集中式餐饮企业集约化管理,采用安装独立净化设施、配套统一处理设施、建设公共烟道等方式,推广高标准油烟净化设备。(市商务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市场监督局根据职能负责)
(五)严控臭氧污染,突出加强VOCs治理
15、编制实施VOCs专项整治方案。制定落实《无锡市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组织开展化工园区精细化排查整治,制定“一园一策”,全面压降VOCs高值区污染和VOCs高排放因子、芳香烃、烯烃等高活性因子污染。推行“一企一策”,对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方案和石化、化工行业部分企业LDAR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推进建设适宜高效的治理设施,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提高VOCs治理效率。强化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实施春夏季臭氧攻坚差别化管控。完成对全市124家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方案和石化、化工行业部分企业的LDAR实施情况的抽查评估。6月底前,基本完成年度重点行业VOCs治理项目。全市重点行业VOCs排放量比2015年减排30%以上。(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信局配合)
16、大力推进低VOCs含量源头替代。出台源头替代实施方案,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木器涂料、车辆涂料、机械设备涂料、集装箱涂料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防护涂料等。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等项目。以减少苯、甲苯、 二甲苯等溶剂和助剂使用为重点,推进低 VOCs含量、低反应活性原辅材料和产品的替代。督促车辆制造、船舶制造、集装箱制造、机械设备制造及木器制造等行业落实《涂料中挥发性有机物限量》要求(DB32/T3500-2019)。年底前,各地结合实际,基本完成集装箱、汽车、木质家具、船舶、工程机械、钢结构、卷材等制造行业以及包装印刷行业的整治任务。全市高活性溶剂和助剂类产品使用比2017年减少20%以上。(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负责,市发改委配合)
17、加强VOCs无组织排放管理。对照《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标准》,重点加强含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以及工艺过程等五类排放源VOCs管控。按照“应收尽收、分质收集”的原则,显著提高废气收集率。加强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控制,企业中载有气态、液态VOCs物料的设备与管线组件,密封点数量大于等于2000个的,应按要求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实施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升级改造,开展储油库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试点。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加油站完成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年底前,完成原油、汽油、石脑油等装船作业码头油气回收设施建设。开展VOCs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将存在敞开式作业的,仅使用一次活性炭吸附、水或水溶液喷淋吸收、等离子、光催化、光氧化等治理技术的企业作为重点,对不能稳定达到排放控制标准要求的,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江阴海事局、市工信局、商务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配合)
(六)推进超低排放,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
18、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高标准巩固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按照《钢铁企业超低排放评估监测技术指南》要求,年底前组织钢铁企业基本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评估监测。积极推进建材、燃煤发电、垃圾焚烧发电、铸造等重点行业开展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和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环节实施深度治理和清洁运输,鼓励重点行业企业提标改造。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实现运行管理规范化。对已实施深度脱氮燃气机组和实施烟羽深度治理燃煤机组开展评估、总结。制定燃气机组深度脱氮方案。(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交通运输局配合)
19、实施锅炉综合整治。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纳入“网格化”监管范围,严肃查处违反禁燃区管理要求的行为,优先利用热电联产等方式替代燃煤锅炉。年底前,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部稳定达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水平;基本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任务,原则上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不高于50毫克/立方米。加大生物质锅炉治理力度,采用专用锅炉,配套旋风+布袋等高效除尘设施,禁止掺烧煤炭、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其他物料,积极推进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动4蒸吨/小时及以上生物质锅炉安装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发改委等配合)
20、开展工业炉窑综合治理。落实市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和管理清单,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年底前实现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不达标工业炉窑,加快淘汰中小型煤气发生炉;取缔燃煤热风炉,依法淘汰热电联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加热、烘干炉(窑);加大化肥行业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化炉整改力度,加快淘汰炉膛直径3米以下燃料类煤气发生炉、5.5米以上焦炉实施干熄焦改造。推进工业炉窑污染深度治理,排放严格按照江苏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3728-2019)执行。(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七)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实施全防全控
21、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完善在用汽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根据省统一部署推进将遥测数据作为排放超标判定的执法依据,对黑烟抓拍式遥感监测发现的超标车辆,经审核后责令限期整改。严格新车环保装置检验,对在本行政区内生产(进口)、销售的主要车型系族年度抽检率超过80%,覆盖全部生产(进口)企业,生产销售柴油车型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落实重型车辆绕城方案,协助推进长三角区域划定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限制通行区。加强在用车监督执法,对一个综合性能检验周期内三次以上监督抽测超标的营运车辆,交通运输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将其所属单位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一年内超标排放车辆占其总车辆数10%以上的运输企业,交通运输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将其列入黑名单或重点监管对象。强化入户抽测,各地对物流园区、工业园区、货物集散地、公交场站等的重点场所,按“双随机”模式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监督抽测,督促超标车辆限期维修并复检。秋冬季期间监督抽测柴油车数量不低于当地柴油车保有量的80%。(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22、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根据省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及柴油机第IV阶段排放标准。加强对新生产销售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督检查,对在本行政区内生产(进口)、在本行政区销售但非本行政区内生产的发动机、非道路移动机械主要系族的年度抽检率分别达到80%、60%,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控制区划定和管控,适时扩大禁用区域范围,增加禁用机械种类,提高管控要求。加强对进入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内作业的工程机械的监督检查,秋冬季每月抽查率达到50%以上,禁止超标排放工程机械使用。(市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江阴海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加大船舶污染防治力度。严格落实全球限硫令和国家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用无人机等开展立体巡航,全流域削减航运污染,开展船舶灭黑烟行动。提前实施新生产船舶发动机II阶段排放标准,严禁新建不达标船舶进入运输市场,严格执行长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管理政策。以长江、京杭运河“两河”为重点,启动船舶氮氧化物控制区研究,探索在船舶排放控制区同步管控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对航运船舶货舱全面实行封舱管理,减少航行过程中扬尘污染。推动靠港船舶和飞机使用岸电等清洁能源,加大船舶受电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年底前,全市港口、内河水上服务区、长江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和待闸锚地基本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主要港口和排放控制区内靠港船舶的岸电使用电量在2017年基础上翻一番。(市交通运输局、江阴海事局按职责负责,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发改委配合)
24、开展油品质量执法检查。以物流基地、货运车辆停车场和休息区、油品运输车、施工工地等为重点,加大对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车(船)用燃料以及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油品质量超标现象,集中打击和清理取缔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车。加大加油船、水上加油站以及船舶用油等监督检查力度。对不达标的油品追踪溯源,查处劣质油品存储销售集散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全市柴油和车用尿素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违法生产销售假劣油品现象基本消除。(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商务局、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公安局、江阴海事局等配合)
(八)严格降尘考核,加强扬尘综合治理
25、严格施工和道路扬尘监管。推进“智慧”工地建设,5000平方米及以上建筑工地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网。鼓励推动实施“阳光施工”“阳光运输”。按照“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对施工项目进行抽查,对扬尘防治检查评定不合格的建筑工地,采取停工整改、经济处罚、信用扣分等措施,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全面推行主次干路高压冲洗作业,对市政工程建设工地周边等重点区域提高机械化清扫频次。推行“以克论净”工作,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建成区达到90%以上,县城达到80%以上。对土方作业区及主次干道两侧裸土进行整治覆盖。落实渣土车全过程监管,执行冲洗、限速等规定,试点渣土车白天运输,推广原装封闭式环保型渣土车。(市住建局、城管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园林局、公安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26、推进堆场、码头扬尘污染控制。对各类煤堆、料堆、灰堆、渣土堆采取苫盖等有效抑尘措施并及时清运。开展干散货码头扬尘专项治理,严格实施《江苏省港口粉尘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港口粉尘防治与经营许可准入挂钩制度。年底前,大型煤炭、矿石码头粉尘在线监测覆盖率达100%,主要港口大型煤炭、矿石码头堆场均建设防风抑尘设施。取缔无证无照和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干散货码头。(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实施降尘考核。各市(县)、区降尘量不得高于4吨/平方公里•月,降尘量不达标地区,从严控制夜间施工审批许可数量,强化夜间运输集中整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城管局、住建局配合)
(九)强化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27、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调度机制,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问题,应急期间每日会商,综合运用用电监控、重点源在线监控、网格化监测系统、走航监测、遥感遥测等先进手段,结合现场督查,进行强化调度、快速响应、实时指挥、综合决策,科学、精准、依法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根据本地 VOCs排放情况,更新完善臭氧应急管控企业清单。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空气质量预报能力提升至10天精细化预报, PM2.5和臭氧浓度预报准确率提升至80%以上。(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气象局等配合)
28、夯实应急减排措施。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根据《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做到涉气企业和工序减排措施全覆盖。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明确不同应急等级条件下停产的生产线、工艺环节和各类减排措施的关键性指标,做到“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基于绩效分级采取差异化管控,对重点行业确定A、B、C级企业,A级企业可自行采取应急管控措施,C级企业采取更多的应急管控措施。加强政企协商、沟通对接,认真执行《关于印发设区市大气污染过程削峰行动规程的通知》,落实有效管控措施,实现污染缩时削峰。重污染天气期间条件适宜时,组织实施人工降雨。(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
29、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严格落实《长三角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计划,确保完成2019-2020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加强环境协同监管和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共同做好进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落实《长三角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方案》。(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
(十)加强帮扶引导,推树环保标杆
30、进一步加大专项帮扶力度。一是进一步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细化完善豁免条件,强化重点行业实施绩效评价豁免,指导重大民生保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豁免,联合推进建设施工类项目豁免,鼓励其他行业差异化减排豁免,培育生产技术工艺先进、治污水平高、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企业和工地。2020年全市豁免企业和工地数量增加50%以上。二是对重点区域进行定点帮扶。开展定期环境质量视频会商,及时将监测、分析报告报送地方;坚持问题导向,指导江阴等重点地区制订攻坚行动方案、安排专家下沉技术服务、组织先进地区传授经验,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组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团队和环境问题“诊疗”组,及时研判污染成因,为科学、精准治污提供技术支撑;推广环境医院、环保管家和环境顾问等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环保咨询、技术对接和各类专题服务。在做好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指导复工企业在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时强化达标排放。三是推动建立精准治气、系统治气示范区,试点大气治理领域的集成改革政策,先行先试为大气治理探路子、出经验。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住建局配合)
三、健全五大支撑保障体系
(一)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监控体系
完善“天空地”一体化大气环境监测监控网络。一是完善大气质量监测站点。实现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年底前至少在1个港口建设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二是加快建设“网格化VOCs监测+固定点+走航观测”系统,对化工园区、大型加油站、涂装类企业、交通干道等重点区域和行业开展精准监测监控,建设VOCs特征因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光离子化微型站(PID),配置移动走航观测车。三是加强污染源排放自动监控与预警。石化、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VOCs排放重点源,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主要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强化企业用电设备荷载监控。四是加快建设完善移动源排放监控系统。加快机动车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完成第二阶段系统验收并稳定运行。构建重型柴油车车载诊断远程监控系统,年底前新生产、销售的工程机械应按标准规定安装排放监控装置。加快建设船舶尾气遥测系统,建立“初筛—精筛—确定”立体监管网格和执法检查机制。启动船舶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及时发现解决船舶污染问题。(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江阴海事局牵头,市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二)强化法规、标准和科技支撑
落实即将修订的《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将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污染防治纳入管理。落实正在制订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施工场地扬尘排放和汽车维修、表面涂装(工程机械和钢结构行业)、玻璃钢船艇制造、木材加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抓紧编制市“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臭氧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PM2.5和O3协同控制研究,建立并更新全市污染源排放清单。将大气污染防治纳入市“十四五”科研计划,加强污染物排放和区域传输对我市空气质量影响、农业面源氨排放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加快工业源和流动源Nox减排技术、空气质量和气象预报技术、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等重点领域技术研发与示范,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围绕重大科技需求,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实践基地等,配备相应的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市科技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发改委、交通运输局、住建局、气象局、商务局配合)
(三)健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对规范落实环保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按相关规定加大财政资金激励力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实现信用数据的实时推送、归集入库和动态评价。完善价格政策,按照国家及省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相关实施意见,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部分环保行业用电支持政策。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开展“以税控尘”工作,落实对排放污染物浓度低于排放标准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完善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调动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积极性。落实车船和作业机械使用清洁能源、港口岸电设施建设经营激励政策。探索实施清洁能源船舶过闸费优惠政策。积极推行铁路运费“一口价”,研究实施铁路集港运输和疏港运输差异化运价模式。(市发改委、财政局、税务局牵头,工信局、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等配合)
(四)健全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综合运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依法停限产等手段从严处罚环境违法行为,严查大案要案。创新执法方式,完善移动执法处罚系统,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自动监控、工况用电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强化执法。提升执法装备,加快配备便携式污染物快速检测仪、VOCs泄漏检测仪、微风风速仪、油气回收检测仪、路检执法监测设备、油品检测设备等。强化重点行业和VOCs排放因子执法检查,对工业园区定期开展颗粒物、VOCs走航观测督查,及时通报污染高值地区,强化无组织排放管控。推进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机构(或移动源污染防治中心)独立建制,加强监管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人社局等配合)
(五)健全责任落实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细化联防联控目标和工作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及时会商通报大气质量改善情况、检查督查情况,推动治气责任落实。市各有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制订细化方案,充分履职。各地政府要把打赢蓝天保卫战放在重要位置,落实点位长制,完善责任清单。各地要制定专项方案,明确具体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把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时间节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要素,建立空气质量月度会商机制、任务滞后预警机制,实现精准、高效治理,确保“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落到实处。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对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或实现目标的地区给予考核加分和资金奖励,对在蓝天保卫战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对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时序进度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的地区进行预警提醒,对连续3个月排名后10位的乡镇(街道),刚性兑现约谈、区域限批等惩罚措施。对任务完成不到位,不作为、不担当,甚至失职失责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三是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强大合力,既发动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科研院校、智库的力量,又发挥“环境守护者”“绿色伙伴”以及环保NGO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既宣传正面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又曝光负面案件,形成震慑效应;既运用传统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又嵌入新媒体做强正面宣传。(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各相关部门配合)
四、推进八大治气工程
坚持“项目化推进、工程化落实”,2020全市安排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工业炉窑整治、重点行业减排、VOCs治理、餐饮油烟治理、扬尘治理、移动源治理8类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1233个。推进重点大气治理工程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强化专项资金统筹,重点支持治理效果稳定、减排效益显著的大气污染防治项目